更新时间:2025-08-19
2021年7月6日,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深刻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牢记总书记嘱托,守护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一直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使命。6月9日,第18个国际档案日如约而至。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级主流媒体同步播报了一则重磅新闻,国家档案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董良鸿参加并发言。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甲骨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喜讯报告市委市政府后,市委书记袁家健亲自批示:“成绩来之不易,表示祝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档案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档案文献遗产的内涵价值,讲好安阳故事,推进档案和文旅融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努力争创世界记忆名录,为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市长高永批示:“档案部门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做好相关申报工作。”
一度沉默的神秘档案揭晓,陡然将安阳这座“千年字都”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眼前。这当之无愧的两块“金字招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与文化荣光,更凝聚着无数档案人的心血与汗水。当来自北京的喜讯传至安阳,整座城市都洋溢着欣喜与自豪——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安阳人,也为这座古城的文化传承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龟甲上的文明密码:世界记忆名录背后的坚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人类对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的手稿、文献档案的保护。由此,世界记忆项目应运而生。甲骨文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档案,赫然在榜,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2010年,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被确定为申报归口管理单位,正式拉开申报序幕。2013年,专家学者开始起草中英文申请文本,为申报工作奠定理论基础。2016年,以中国社科院、国家图书馆等11家单位珍藏的约9.3万片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档案文献为申报主体,正式提交申报。申报过程中,安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发掘各类资源。安阳档案局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为申报提供全流程文献支撑。工作人员全面梳理本地馆藏甲骨及相关资料,配合档案、文物、社科专家团队开展数十次殷墟遗址实地调查与论证,累计支持相关考察活动,并联合文物部门整理汇总近万件甲骨拓片、考古报告、学术论著等档案文献,构建起坚实深厚的申报支撑体系。同时,专家团队对约15万片存世甲骨展开系统研究,精选代表性甲骨与研究成果,形成科学严谨的申报材料。国家层面多次组织论证会,不断优化申报文本,一次又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力举荐。在多方联动下,中国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历经多轮评审与国际专家质询,凭借无可替代的文明价值获得一致认可,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激荡起三千多年的历史回响,让安阳一跃成为华夏文字之根、文明之初、文化之源。它将商朝的祭祀礼制、社会百态、文明曙光清晰呈现给世界,为人类早期文明史镌刻下不可磨灭的东方印记。如今,中国文字博物馆以数字化展陈、互动体验活化甲骨魅力,殷墟博物馆依托考古现场与窖穴遗存还原历史场景,让沉睡的文字“活”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研学者累计已超5000万人次,这里已然成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源头阵地,持续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探寻。
二、多方联动协同作战:让档案“活起来”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视察安阳时深刻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南省档案馆、安阳市档案馆、林州市档案馆紧密协同,凝聚合力推进红旗渠档案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力促红旗渠精神在青年一代中赓续传承。为此,三馆联合申报的“红旗渠档案系列开发项目”入选2023年国家重点档案专题开发项目,系列成果持续落地:2023年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档案里的中国——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登陆北京卫视后反响热烈,点击量突破5000万;2024年又携手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启动《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编纂工作,同年举办新书发布会与红旗渠精神研讨会,并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河南电视台、大象新闻、安阳融媒等十多家主流媒体重磅报道。
在文献编纂过程中,河南省档案馆副馆长李宝玲多次在安阳市档案馆馆长韩党顺协同下,深入林州市档案馆调研指导红旗渠档案挖掘整理工作。李宝玲一行详细察看审阅红旗渠档案1000多份,并对其保管、目录查阅、数字化情况等进行指导把关;全面了解红旗渠档案开发利用、抢救保护及数据库建设进展,在档案数据库搭建、褪变档案修复、资源共享等关键环节给予专业支持;同时赴红旗渠干部学院,针对性指导修渠人口述档案的采集、整理与出版工作。编纂团队同步开展史料来源考证、内容真伪辨析与权威信息核定,逐页审阅档案资料,从严把控每个环节,确保编纂质量。
为保证档案的真实完整性,安阳市档案馆征集编研科全员扑在一线,循着历史脉络深入乡村、走访亲历者,全力打捞散落在民间的红旗渠档案——从泛黄的施工日志、磨损的工具图纸,到修渠民工的家书、技术员的演算手稿,一件件抢救性征集;同时系统采集建设者的口述史料,细致记录那些档案未载的修渠细节、攻坚故事,让冰冷的文字与鲜活的记忆相互印证,力求全方位还原红旗渠修建的壮阔历程。
围绕红旗渠工程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林州市档案馆启用新馆,为档案事业注入硬核支撑。恒温恒湿的智能库房保障原始档案的长久保存,高清扫描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精准提取与高效共享,多媒体展厅则为档案的活化利用搭建起新平台。硬件升级不仅让红旗渠档案的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迈上新台阶,更以专业保障为申报工作筑牢了物质基础。
档案人的辛苦付出与艰辛搜寻,不仅为《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的编纂提供了原始、完整的素材支撑,让这部史料集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无可辩驳,更为后续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垒砌了坚实基石,让这份凝聚着中华儿女奋斗精神的历史遗存,在走向更高平台的道路上步履更稳、底气更足。
三、绝壁天河的历史见证:红旗渠工程档案的申报之路
《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条镌刻在太行山巅的“水长城”,历经六十载岁月沉淀,以1020件原始档案的崭新姿态,从历史深处走来,成为安阳乃至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重量级文化名片。这些档案涵盖了工程规划、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决策文件等各个方面,每一件都是那段艰苦岁月的生动见证。这份荣誉的背后,凝聚着众多档案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是一场跨越层级、多方协作的攻坚战。
2023年3月,《红旗渠档案》入选《河南省第一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率先成为省级文献保护对象。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高度重视,表示祝贺的同时,明确批示要继续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一指示为后续工作明确了方向,也点燃了档案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热情。2024年6月,安阳市档案局、馆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筹集申报。
安阳市档案馆作为此次申报工作的主要指导力量,在市委市政府统领指导下,第一时间部署行动、主动发力,联合林州市档案馆、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及红旗渠集团组建工作专班,同步制定系统化申报方案与精细化进度台账。围绕国家最新申报要求,团队先后召开数十次专题研讨会,深度研判文献资料的国家意义、罕见性与独特性等评选核心标准,针对档案梳理、价值提炼、材料撰写等难点逐项突破,从框架搭建到细节打磨,历经多轮优化完善,最终锚定红旗渠档案的水利工程科技内涵作为申报核心角度。
为确保申报工作的专业性与精准性,市档案馆充分发挥业务优势,指派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原业务指导科科长牵头,组织专业人员对档案开展细致分类、严格筛选与系统整理,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精准萃取核心价值内容。同时,广邀档案、水利、党史等领域专家参与鉴定,从历史、文化、科学等多维度进行深度评估,为申报材料质量筑牢根基。推进过程中,馆长、副馆长多次赴林州协调,深入一线摸排数据,实时掌握进展、现场破解难点堵点,保障申报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为加快进度、保障实效,林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州市档案馆主动担当。面对资金短缺、专业团队匮乏、推荐专家难寻等多重阻碍,团队迎难而上:资金紧张就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缺乏高校团队支撑,便深研申报要求,自主反复推敲打磨材料;缺少重量级推荐专家,就多渠道牵线、主动上门沟通,最终以诚意赢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河海大学、河南省委党校等机构专家教授的倾情推荐。
历经档案人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备、搜集与整理,1020份厚重文献终成体系。经安阳市档案局、河南省档案局层层审核把关后报送国家档案局,《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于今年6月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获国家层面权威认证。
鉴古论今,档案馆里有乾坤;资政育人,文史堆里藏黄金。档案是文明的鲜活注脚,它静静昭示着往昔的足迹,也悄然孕育着未来的憧憬。从《甲骨文》的千年守望到《红旗渠水利工程档案》的时代新生,安阳这座城市用两项重量级档案,书写着华夏文明传承的崭新篇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年轻一代阔步向前的精神引擎。如今,这些珍贵档案正通过数字化、影像化等创新手段,焕发新的生机,引领文旅融合,为安阳的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文明的火种在新时代燎原。